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不错小说网 www.buxs.net,最快更新魏晋南北朝史最新章节!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 《齐民要术》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,东魏时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著。思勰为山东益都人,做过高阳太守。这部书写成于公元534——544年之间[1]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全书一共十卷,近十一万字,“起自耕农,终于醯醢,资生之道,靡不毕书”(《自序》)。贾思勰在这部书里,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农业和畜牧业等的生产经验。他“采捃经传,爰及歌谣[2],询之老成,验之行事”,整理了一百五六十种古书里的农业知识,又汲取了农民的生产经验,并且在自己的生产实践里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和知识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非常重视耕作时的土壤燥湿和耙劳的保墒作用。它在《耕田篇》里说:“凡耕高下田,不问春秋,必须燥湿得所为佳。若水旱不调,宁燥不湿。”自注云:“燥耕虽块,一经得雨,地则粉解;湿耕坚,数年不佳。谚曰:‘湿耕泽锄(带雨锄地),不如归去。’言无益而有损。湿耕者,白背(等待土地干燥发白时)速楱之(赶快用铁齿耙耙松),亦无伤;否则大恶也。”同篇又说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浅,犁欲廉(密的意思),劳(摩田器如无齿耙之类)欲再。”自注云:“犁廉耕细,牛复不疲,再劳地熟,旱亦保泽也。”根据今天的科学分析,为了要达到秋耕地表面疏松的覆盖层保存水分的目的,决不能使用有齿耙来破坏土壤结构,而应该使用无齿耙,尽量保持水分不太快的蒸发,以期收到“旱亦保泽”的效果。《齐民要术》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已经摸索到这一规律,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栽。它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,因为这样容易引起矿物质养分的损耗和病虫害的蔓延。这比以前提倡的休耕法,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如它说:“谷田必须岁易”(《种谷篇》);“稻无所缘,唯岁易为良”(《水稻篇》);“麻欲得良田,不用故墟。……田欲岁易”(《种麻篇》)。并在《种麻篇》的自注中说:“故墟亦良;有点叶夭折之患,不任作布也。”意思是说在同一块土地上连栽,容易引起病虫害。它又说:

    凡谷田,绿豆、小豆底为上,麻、黍、胡麻次之,芜菁、大豆为下。(《种谷篇》)

    凡黍穄地,新开荒为上,大豆底为次,谷底为下。(《黍穄篇》)

    〔种瓜〕良田,小豆底佳,黍底次之。(《种瓜篇》)

    小豆大率用麦底,然恐小晚,有地者常须留去岁谷下以拟之。(《小豆篇》)

    以上指出了大部分作物,连栽不如轮栽,非豆科作物的前作物,一般以豆科作物为适宜。对于轮栽的重要性,可以说已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
    关于施肥,《齐民要术》不但提出要应用有机肥(主要是粪),而且注意到粪有生熟之分,强调应用熟粪。《种麻篇》里说:“地薄者粪之。”自注云:“粪宜熟;无熟粪者,用小豆底亦得。”除了人粪以外,它也重视厩肥的利用。《杂说篇》说:“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,即须加粪粪之。其踏粪法:凡人家秋收治田后,场上所有穰(禾茎)、谷(糠)等,并须收贮一处,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;每平旦收聚堆积之。还依前布之,经宿即堆聚。计经冬,一具牛踏成三十车粪。至十二月、正月之间,即载粪粪地。”这种堆积起来的厩肥,成为粪田的最好肥料。除了人粪、厩肥以外,在当时蚕丝业广泛发展的情况下,蚕矢也被作为重要肥料之一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还特别强调绿肥的作用。《耕田篇》说:“秋耕,掩青(将青草翻入地里)者为上”。“凡美田之法,绿豆为上,小豆、胡麻次之。悉皆五六月中(撒播)种,七月八月犁掩杀之(犁翻到地里闷杀它们)。为春谷田,则亩收十石,其美与蚕矢、熟粪同”。《种葵篇》也说:“若粪不可得者,五六月中(稠密)种绿豆,至七月八月,犁掩杀之。如以粪粪田,则良美与粪不殊,又省功力。”因为绿肥中豆科植物能增加土壤中氮化物,所以他更为重视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非常重视选种的工作,它认为种子必须纯净。《收种篇》说:“种杂者,禾则早晚不均,舂复减而难熟,粜卖以杂糅见疵,炊爨失生熟之节,所以特宜存意,不可徒然。”它讲到选种的方法:“粟、黍、穄、粱、秫,常岁岁别收,选好穗纯色者,劁刈高悬之”,作为种子。选出的种子,到春天播种在特设的留种田里,准备下年大量播种。对留种田里的种子,还要常常加以锄治,使它不生稗子,生长得更好。种子收获后脱粒时,打谷场要打扫干净,不使它和别的谷物混淆。《收种篇》又指出种子要单独窖藏并且随即用禾藁遮盖窖口。“不尔,必有为杂之患”。尽量避免所收种子同其他谷物混杂,以保证种子的纯净。最后,在播种之前的二十余天,还要采用水选法,剔去秕粒,然后晒干下种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所记的播种方法,是多种多样的,随作物的种类而异。它把各种作物的播种期,一般分成为三个阶段————上时、中时、下时。如《黍稷篇》说:“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,四月上旬为中时,五月上旬为下时。”《小豆篇》说:“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,初伏断手为中时,中伏断手为下时,中伏以后则晚矣。”《种麻篇》对播种期的重要性,尤为强调。它说:“夏至前十日为上时,〔夏〕至日为中时,〔夏〕至后十日为下时。”自注云:“谚曰:‘夏至后,不没狗。’……又谚曰:‘五月及泽,父子不相假。’言及泽急。……夏至后者,匪唯浅短,皮亦轻薄,此亦趋时,不可失也。父子之间,尚不相假借,而况他人者也?”这一段话充分表示了贾思勰对适时播种强调到何等重视程度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认为播种必须结合雨泽,但雨后播种,也还需要看雨水量多少而灵活处理。它在《种谷篇》里说:“凡种谷,雨后为佳。遇小雨,宜接湿种;遇大雨,待生。”自注云:“小雨不接湿,无以生禾苗;大雨不待白背,湿辗,则令苗瘦。若盛者,先锄一遍,然后纳种,乃佳也。”这是说小雨之后,可以趁地湿时下种;大雨以后,杂草萌生,索性等待干燥一下,重新锄一道,然后再下种。

    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里,对播种量和播种期的关系,也讲得很详细。《大豆篇》说:“岁宜晚者,五六月亦得,然稍晚稍加种子。地不求熟。”这里不但掌握了迟播应该增加播种量这一正确原则,而且又指出迟播大豆,土壤不能太肥(即地不求熟),太肥的土壤,容易使豆叶滋长,成熟推迟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十分强调播种要疏密得宜。它说如果播种疏密失宜,不但会影响产量,而且也还影响质量。《种麻篇》说:“良田一亩,用子三升,薄田二升。”自注云:“ (密)则细而不长,稀则粗而皮恶。”所以疏密之间的距离,要恰到好处。贾思勰一方面主张在播种时,下种的种子应该多于生长的种子几倍。到了出苗以后,他主张采用间苗法,使株与株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。他引用汉初刘章《耕田歌》“深耕种,立苗欲疏”,来说明播种时,要种得密;立苗时,要留得稀。他还指出过分密植的坏处,所谓“苗穗不成”(《粱秫篇》自注)。同时他还主张在空白缺苗处,采用补苗的办法,所谓“稀豁之处,锄而补之”(《种谷篇》);并自注云:“用功盖不足言,利益动能百倍。”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对中耕除草培土工作,也极其重视。如《种谷篇》说:“苗出垄则深锄,锄不厌数,周而复始,勿以无草而暂停。”自注云:“锄者,非止除草,乃地熟而实多,糠薄米息。”所谓“地熟”,是指土壤肥力的增加;“实多”,是指产量高;“糠薄米息”,是指粟米的壳薄颗子多。这种“锄不厌数”的方法,在北方干燥的气候条件下,是完全有必要来这样做的。《大小麦篇》也说:“正月、三月,劳而锄之。三月、四月,锋而更锄。”自注云:“锄麦倍收,皮薄面多,而锋劳锄各得再遍为良也。”总之,它对锄劳是非常重视的,认为锄劳适时,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收获量。

    贾思勰很重视保墒工作。认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,对雨雪的保存特别重要。他在《耕田篇》和《大小麦篇》里都引用了《胜之书》中保墒的办法,如说:“冬雨雪止,以物辄兰麦上,掩其雪,勿令从风飞去;后雪复如此,则麦耐寒多实。”(《大小麦篇》)在《旱稻篇》里他还指出:“每经一雨,辄欲杷(耙)劳。”使水分不致散失。他在《种瓜篇》里也说:“冬月大雪时,速并力堆雪于坑上,为大堆。至春草生,瓜亦生茎叶,肥茂异于常者,且常有润泽,旱亦无害。”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在讲到栽培水稻的时候,强调“曝根令坚”这一工序。《水稻篇》说:“稻苗渐长,复须薅(拔草);薅讫,决去水,曝根令坚。量时水旱而溉之。将熟,又去水。”这段记载,说明南北朝时期栽培水稻,不是长期浸水,而是时排时灌的。所谓“曝根令坚”,实际就是烤田的具体内容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在防霜冻方面,介绍了熏烟防冻法。《栽树篇》说:“凡五果,花成时遭霜,则无子。常预于园中,往往贮恶草、生粪。天雨新晴,北风寒切,是夜必霜。此时放火作(没有光焰的火),少得烟气,则免于霜矣。”这是指果树而言,实际上适用于一切农作物。近世所用熏烟防冻法,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四百年前与自然气象作斗争时,已经广泛地应用了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在树木栽植方面,也总结出当时劳动人民的丰富经验。首先,那时已经广泛应用苗圃育苗的方法了。对有些树木,它还说明为什么要先在苗圃培育几年后才能移栽的原因。如《种榆白杨篇》自注云:“初生即移者喜曲,故须丛林长之,三年乃移种。”槐树种子应当和麻子一起下种,它说:“槐子……种麻时和麻子撒之。当年之中,即与麻齐。麻熟刈去,独留槐。……明年,地令熟,还于槐下种麻。”自注云:“胁槐令长。”这样就使新长的槐树“亭亭条直,千百若一。若随宜取栽,匪直长迟,树亦曲恶”(《槐柳楸梓梧柞篇》)。楮也要和麻一起种,因为楮怕冻死,所以“秋冬仍留麻勿刈,为楮作暖”(《种谷楮篇》)。这种其他作物和麻合种的方法,有四个优点:一,利用闲地;二,使麻迫使树苗向上生长;三,借麻力量排除杂草;四,利用麻保护树木过冬。

    在果树的种植方面,如种栗树是“栗种而不栽。栗初熟出谷,即于屋里埋著湿土中。至春二月,悉芽生,出而种之”(《种栗篇》)。种桃树是桃子“熟时,合肉全埋粪地中。至春既生,移栽实地”(《种桃柰篇》)。种梨树是“梨熟时,全埋之。经年,至春地释(解冻),分栽之;多著熟粪及水”(《插梨法》)。这些都是结合各种果树的特性来进行培育的,因此不能强求一致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根据果树不同的品种性能,提出采用扦插(即埋枝)的方法,可以使果树提前结实。《种李篇》云:“李欲栽(即扦插)。李性坚,实(结果)晚,五岁始子,是以藉栽,栽者三岁便结子也。”对于杨树、柳树,它也主张用扦插法来蕃殖。除了扦插法以外,还认为如果采用嫁接法————“插”法,可以使某些果树提早结实。《插梨篇》云:“插者弥疾。插法用棠、杜,杜如臂已上皆任插。”嫁接梨树之所以采用棠树或杜树做砧木,这是因为棠、杜和梨是同属的植物;但也可以用枣、石榴、桑树来作砧木,那就不是同科的植物了。贾思勰在《插梨篇》里,还细致地介绍嫁接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项,尤其强调利用高大砧木,使嫁接上去的梨树能迅速地长成大树。他还特地指出:“凡插梨:园中者,用旁枝;庭前者,中心。用根带小枝,树形可憘,五年方结子;鸠脚老枝,三年即结子而树丑。”据现代农艺学家研究,果树较低部位和较高部位,对于结果子的准备程度不同,贾思勰的说法,完全符合这个原理。而且近根的小枝是发育枝,生长势强,容易整枝而培养成可爱的树形;鸠脚老枝是短果枝,生长慢,不容易整枝,所以树形丑陋。贾思勰的说法也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[3]。

    在畜牧饲养方面,贾思勰重视了选种、品种改良和畜牧的繁殖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。他不厌其详地收集了医兽疫病的医方,同时还记载了阉割牛羊猪的方法。考虑到动物的繁殖,他还详细地介绍了乳制品酥、酪的制作法,以及铰毛、制毡的各种方法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还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酿酒的方法和制造酱、醋、豉、菹(泡菜)、饧(糖稀)等的方法。

    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,虽也引用了如《杂五行书》、《师旷占》、《玄中记》一类带有迷信成分的书籍,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完全相信。例如他在《种谷篇》引了《胜之书》里的“小豆忌卯,稻麻忌辰……凡九谷有忌日,种之不避其忌,则多伤败”等语以后,自注说:“《史记》曰:‘阴阳之家,拘而多忌。’止可知其梗概,不可委曲从之。谚曰:‘以时及泽为上策’也。”显然他认为不必对禁忌顾虑太多,还是根据适当的时期和土壤的燥湿程度来播种,最为上策。

    《齐民要术》是继西汉胜之所著《胜之书》之后的一部农学名著,它的出现,说明自东汉以来的五百多年间,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始终坚持着和自然界作斗争,并且在生产战线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。这种胜利,是在当时各族人民互相学习、互相交流生产经验的条件下获得的。《齐民要术》总结出来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,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重视。一千四百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科学上已经有了这样卓越的成就,这是十分可贵的。

    医学与药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张机(约公元150——219年),字仲景,东汉末年南阳人,灵帝时尝举孝廉,其后官至长沙太守。建安时代(公元196——219年),瘟疫流行,仲景在其医学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序文中称:“余家属素多,向余二百。建安纪年以来,犹未十稔,其死亡者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而莫救,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撰……为《伤寒杂病论》合十六卷。”(《伤寒卒(杂)病论集序》)这十六卷《伤寒杂病论》后来经晋王叔和编次,就成为现存的《伤寒论》和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